身心健康是學生成長的基礎,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發(fā)展提出建議,包括心理健康教育、體育與健康教育、防止未成年人網(wǎng)絡沉迷、關愛留守兒童等。以身心健康為突破點強化“五育”并舉,不僅體現(xiàn)了國家對青少年一代的深切關懷,也彰顯了社會各界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高度重視。
體魄強健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
全國兩會期間,“小眼鏡”“小胖墩”等學生身體健康問題再次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之一。當前,由于學習壓力較大、體育鍛煉缺乏等原因,導致學生近視、肥胖、脊柱側彎等問題突出,這不僅影響了學生的身體健康,更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他們的全面發(fā)展。為此,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記者會上,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表示要保障學生每天1小時體育鍛煉和充足的課間活動,著力解決學生“小眼鏡”“小胖墩”和心理健康問題。
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體育是根基。教育部高度重視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體質健康,對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課時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代表委員也呼吁各地各校應不折不扣地嚴格落實學校體育課程開設的剛性要求,以增強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為重點,堅持開齊開足開好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持續(xù)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不斷拓寬課程領域,豐富課程內容。通過學校體育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掌握運動技能、提高身心素質,離不開“健康第一”這一理念前提。
為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營造有利的校園環(huán)境。“讓孩子走出教室,到陽光下運動,對改善視力、體態(tài)與心理健康、生長發(fā)育至關重要”是家庭和學校共同的愿望。一方面,學校應嚴格保證學生在校的體育活動時間,并提供體育活動場地。有代表委員指出,要嚴格落實每天上下午各30分鐘大課間活動,持續(xù)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聚焦“教會、勤練、常賽”,逐步完善學校體育“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掌握1—2項專項運動技能。另一方面,也有代表委員指出要重視兒童青少年用眼健康,針對不同年齡段兒童青少年的身體發(fā)育和學習特點,規(guī)范、控制課堂和作業(yè)使用電子屏幕時間。教育無小事,這些具體而微的建議,以小見大,體現(xiàn)了學校、社會、家長對學生身心健康的高度重視。
以體強心,加強學生體育精神、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不能僅從心理上解決,身心共育才是解決之道。眾所周知,體育運動促進大腦釋放的內啡肽等神經(jīng)遞質,能有效緩解壓力和焦慮,調節(jié)情緒狀態(tài)??梢哉f,體育既能強體也能強心。同時,體育也為挫折教育、磨難教育、成長教育提供了載體和空間,能夠對青少年的精神意志帶來積極影響。有代表委員指出,通過體育鍛煉,青少年能磨煉出健康體魄、健全人格,提升規(guī)則意識與抗壓能力,學會如何面對勝負和坎坷。因此,在學校體育教學工作中,應該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把體育與德育、行為習慣教育結合在一起,并且通過教學、競賽和活動的開展,激發(fā)學生團結合作、不畏挫折、勇攀高峰的精神。
心理健康是學生未來發(fā)展的基石
只有身體發(fā)展好了,心理健康才有發(fā)展的根基。除了增強學生體質外,代表委員尤其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嚴峻且具有隱蔽性,問題成因復雜。同時,存在教師和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還不夠充分,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配備相對缺乏等問題。因此,代表委員建議以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成因機理綜合研究為基礎,以開展廣泛的社會科普、正確認識心理健康為先,以全社會積極預防為主、以學校心理健康體系建設為輔,并建設心理疾病監(jiān)測網(wǎng)絡與治療應急機制,形成心理健康問題的綜合治理。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患于未然”。第一,以學校為主體,定期開展未成年人心理知識普及,幫助未成年人了解自身心理發(fā)展特點,學會如何應對挫折,如何解決與父母之間的沖突,遇到學業(yè)困難如何尋求幫助等,進而提高情緒調節(jié)能力,把挫折教育落實到學校育人的全過程。第二,改革課后服務工作,加大中小學實踐課時比重,拓展社會實踐、假期游學、勞動教育、科學教育等活動載體,讓青少年在與大自然融入互動中調適自我,有效減輕心理壓力和焦慮,預防心理問題的產(chǎn)生。第三,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提前摸排、監(jiān)測,在每年的學生體檢中增加抑郁癥體檢項目,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立體化的預防篩查工作,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干預處置。第四,倡導全社會形成全面發(fā)展的育人共識,緩解學生、家長、教師的焦慮情緒。通過建構良好的社會關系,感受人與人之間的溫暖,能夠讓學生收獲足夠的安全感與主體意識。第五,加強心理健康科普宣傳,教會家長和教師辨別孩子在成長不同時期的心理狀態(tài)并正確應對。
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需多方合作共治。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是學校一方的工作,需要政府、學校、家庭、醫(yī)院等多方合作共治。目前,中小學校發(fā)現(xiàn)、緩解學生心理問題的專業(yè)程度不高,后續(xù)辦法較少。因此,解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需加強政策協(xié)同與資源整合,打破壁壘,逐漸形成學校、醫(yī)院、家庭、社區(qū)之間協(xié)作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代表委員提出了以下建議:一是由學校牽頭,建立“家—校—醫(yī)”三位一體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監(jiān)測管理體系,確保相關信息的順暢溝通。二是建立學生心理健康咨詢、干預機制,重點關注特殊時點、場所、群體,不斷優(yōu)化“家校社政”全鏈條青少年心理健康護航。三是由教育部門牽頭,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檔案,推動“家校社政”特殊學生情況互明、機制互動、危機互幫。以此建立多部門聯(lián)合、醫(yī)教體融合、家校社協(xié)同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維度。同時,代表委員還建議逐步完善青少年抑郁疾病數(shù)據(jù)庫,為下一步制定政策和防治規(guī)劃提供決策依據(jù),為專業(yè)人員開展研究提供方便。
提升教師心理健康素養(yǎng)
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影響著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也是教師職業(yè)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最有可能早期識別出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的人,教師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掌握足夠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具備識別和干預學生心理問題的能力。因此,應多部門共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基地,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進行系統(tǒng)性干預。同時,推進教師職前職后心理健康培訓一體化、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以及專業(yè)心理輔導與學科教師心理指導一體化建設。建立全方位教師心理健康支持體系和全員心理健康指導機制,全方位提升全體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素養(yǎng),形成“全域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是黨中央關心、人民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重大議題,也是所有家長和教師質樸又深沉的期待。以體強心,融合育心,構建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和生態(tài),共同呵護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已成為社會共識,更需要多方協(xié)力。
《中國民族教育》2024年第4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virginiafamilies.or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