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桌旁,一位學生眉頭緊鎖,緊盯著高速旋轉移動的乒乓球。只見他調整球拍用力一揮,乒乓球飛速砸向桌面,打了對方一個措手不及。“好球!”體育館里的學生們運動熱情高漲。
這是深圳大學附屬中學體育課上的精彩片段?!拔覀兯械捏w育工作,都是從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出發(fā)。體育課能夠讓學生的身心得到訓練和恢復,學生就有更充足的精力投入課堂當中去,操場上的‘野孩子’更能成為課堂當中的‘好孩子’。”深大附中相關負責人說。
深大附中著手探索全新的體育工作路徑,提出向“新”提“質”的工作方案。學校發(fā)揮資源優(yōu)勢,聘請深圳大學體育學院院長劉建為體育工作指導專家,在科學理論指導、教師隊伍建設、教學方式改革等方面,獲得了先進專業(yè)的引領。
“我們發(fā)揮高校的‘智庫作用’,將體育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和基礎教育體育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眲⒔ń榻B說,深大體育學院相關人員多次前往深大附中進行考察交流,定期參與學校體育工作研討會,整合高校資源助力深大附中解決短板和瓶頸問題。
當每天一節(jié)體育課成為常態(tài),如何在保證課時量的基礎上提質,讓學生們真心熱愛運動、擁有強健體魄?深大附中給出了“3+2”的答案。
此前,學校開展的體育課程以基礎體育為主,大部分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并不濃厚。“不同年級、不同學段的體育課大同小異,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很小,這種傳統(tǒng)的課程形式限制了他們個性化、多樣化發(fā)展?!鄙畲蟾街邢嚓P負責人表示,學校根據(jù)這一瓶頸問題,著力開發(fā)羽毛球場、乒乓球館、跆拳道館等場館資源,實行基礎體能課程和體育選項課程“3+2”的教學模式改革。
“3+2”體育課程,即3節(jié)側重體能的、單班專人授課的基礎型體育課,以及2節(jié)分年級混班教學的專項運動技能項目型體育課。前者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情況、運動技能形成規(guī)律等,不同年級各有側重點,系統(tǒng)推進訓練。除游泳固定安排在七年級下學期外,學生可根據(jù)興趣愛好,自由選擇新興體育類、球類等項目型體育課。
開設多樣化的項目型課程,專業(yè)師資隊伍從哪來?“高校體育院長擔任我校的指導專家,這起到了非常好的橋梁作用,隨時給我們提供支持。”深大附中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在開課過程當中遇到師資短缺問題時,學??梢酝ㄟ^深大體育學院這一“人才基地”,找到如花式跳繩、飛盤、藝術體操等項目所需的專業(yè)教師資源。這種師資“定制”模式,實現(xiàn)了人才的雙向優(yōu)質互動。
“以前我基本遵循的訓練理念是‘三從一大’,即從嚴、從難、從實戰(zhàn)出發(fā)、大運動量訓練。和深大體育學院合作后,我學習到了更加科學、系統(tǒng)的理念,教學上有了很大的提升。”深大附中體育教師孫波介紹,受此影響,他的訓練方式發(fā)生了轉變。他從運動力學原理出發(fā),引導學生在跑步訓練中,對跑步動力鏈上的肌群、心肺能力等方面進行專項訓練。這不僅提高了學生們的跑步速度,也同步提高了他們的身體素質。
寬闊的操場上,豎立著一塊智能屏幕,學生們正在跟隨視頻中的指示進行基礎鍛煉?!霸凇?+2’課程模式下,我們運用全新的信息化手段,把短視頻教學引入了體育課堂。”孫波說,上課只需點擊平板電腦,就可以把體育知識、動作示范都通過智能屏幕投放出來。如此一來,學生一目了然,訓練也更加精準到位。
對于這位“電子教師”,學生們感到新奇又驚喜?!拔覀兏曨l訓練,每組動作的數(shù)量、組間休息時間等都規(guī)定好了,體育老師就幫我們調整動作。雖然一堂課下來大汗淋漓,但運動完后確實神清氣爽,上文化課都感覺頭腦清楚很多,晚上睡覺也香了?!鄙畲蟾街谐醵昙墝W生劉鑫皓說。
“現(xiàn)在體育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體育不是運動員們的專屬,它傳授的是一種現(xiàn)代化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單項技能?!睂O波表示,學生們在體育中能夠了解自己身體如何運作,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知道如何保持身心健康,并發(fā)展合適的興趣愛好,運動可以給予學生們更好的未來。
據(jù)介紹,深大附中還建立了常態(tài)化校園體育賽事機制,打造“學—練—賽”教學一體化,并為具有專業(yè)水平的學生設立運動隊,乒乓球隊、跆拳道隊等收獲多項榮譽?!斑@培養(yǎng)了我的體育精神,體育不僅是和別人競爭,而且是跟過去的自己競爭。不斷超越自己,我就永遠是生活的強者。養(yǎng)成這種人生態(tài)度,相信會給我的人生帶來幫助?!鄙畲蟾街衅古仪蜿犼爢T薛晉昆說。(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劉盾 通訊員 蔣穎妍 )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virginiafamilies.org All Rights Reserved.